2020-07-11 13:42:13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ln.huatu.com/wenda/ 文章来源:营口
辽宁华图为您提供最新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教师资格证,军队文职,医疗类备考文章,更多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营口华图http://yingkou.huatu.com,或者关注营口华图微信公众号(营口华图),营口华图咨询电话:0417-2609329
综合分析模块答题思路及范例
一、现象类答题原则
(一)态度为先,全面客观
依据对现象的态度判断(分肯定 / 赞成、否定 / 反对、辩证看待三种)分别进行展开分析。如果考生对该现象的态度为肯定 / 赞成,则侧重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如果态度为否定 / 反对,则侧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果态度为辩证看待,那么分别分析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要敢于表态!
(二)职位匹配,阳光思维
考生尽量保持中立、客观、全面的立场相一致;同时,对任何现象都应当秉持积极正面
的态度,关注有利的方面和发展趋势。
(三)巧用思路,语言精准
答题的基本要求是结构完整。在这一前提下,考生应当根据题目本身以及考试时间的限制,选择相应的答题思路进行作答,例如影响及原因择一而论。 答题语言仍然应当规范、准确。
二、现象类答题技巧
(一)审题
关键词法:准确锁定题目关键词明确题意,从而实现有效利用题目信息。
(二)解题
1. 选择立场谈认识
若持肯定、赞同的立场则倾向于谈该现象带来的影响及效果;若持否定、反对的立场则倾向于谈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 方法论引导认识与措施
3. 同义词替换法
同义词替换:比如“原因一……原因二……”可替换为“不可忽视……难免……”
同义句替换:“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替换为“……是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可替换为“采取有效措施能够缓解这一现状……”
三、观点类答题思路
(一)单观点类
1. 是什么?解释、分析观点 / 名言警句的含义或寓意,或表明立场。
2. 怎么看?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 以及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该如何正确认识、看待和处理,或解释原因,或阐述意义。
3.怎么做?可以站在教师的角度表态。主要内容有:“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或“站在教师角度分析阐述重要性。”
(二)双观点类
找准看问题的角度。
1. 表明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或者应辩证地看待;
2. 以每一个角度来进行阐述;
3. 总结启示。
(三)多观点组合类
1. 就话论话(总概括话语背后的本质)
2. 就话论理(分点论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就话论人(总结表态)
四、例题
1. 教学中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实物奖励,你对这样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参考答案】
当前,教学中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实物奖励,我认为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这种方法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使他们消除悲观情绪,增强学习的信心。奖励是教师控制课堂秩序的重要手段,以鼓励学生产生教师期待的行为。但是要注意在进行奖励的时候,有些同学每次努力的举手发言或者认真完成作业,往往是冲着老师的奖励来的,一旦得到奖励,就懒散下来。另外,一堂课老师的奖品多,反复多次,但奖品若尽数去到少数优秀生手心里,反而抑制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运用奖励时,要有的放矢的奖,让学生明白奖励不是最终的目的。
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对“奖励”、“鼓励”与“激励”分不清,认为激励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奖励。于是在研讨课中,有的教师精心准备了自制的动物卡片,红五星、小贺卡,甚至自己掏钱买了鲜花送给学生以示“激励”。这与不少家长用钱奖励孩子学习成绩的做法大同小异。“奖励”通常是一种以荣誉授予或物质给予形式的一种对接受者的某种行为的认可、鼓励方式,但“激励”( 激发鼓励 ) 无论内涵还是外延,要比“奖励”丰富得多,在达到“鼓励”的效果中,侧重点在于“刺激”、“激发”,注重激励对象的内心深处的感受、注重激励对象潜能的激活。如果一味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过多过滥地进行物质“奖励”,只会强化孩子的物质占有欲,从小就使学生沾上“物欲横流”的俗气。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不能以实物奖励包办“激励”,教师要掌握评价的“火候”与适于不同学生的激励方式,评价不能过俗(单一的物质奖励方式)、过滥(没有针对性)、过空(注重表象,清淡如水)、过泛(没有明确的被评价对象),要以“激”(激活学生沉睡的思想情愫和潜能)为主线,以“励”终极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多变地采用短、平、快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思考过程、活动过程进行发展性评价,方式上要具有多样性,有口头的、书面的、学生互评等等,并将课堂评价与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素质教育发展报告手册》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课堂中的评价成为学生成长中的一块厚重的基石。因此,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件事。
2.“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是人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请你谈谈对这句“至理名言”的认识。
【参考答案】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曾经在教育界一度非常的流行。意思是老师要比学生懂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才有资格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但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这句话,还应该有更新更深的理解。
首先,如果老师没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了。否则老师给完一杯水后,就剩不下多少。老师先要有知识,这样才能传播给学生,如果老师只有一杯水,那么能给的也只有一滴水了。
其次,教师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应该说,都已经把自己的一桶水装满了,装满了这桶水并不表示万事大吉。其实在今天围绕一桶水,还有很多要研究:比如水质好不好、水量够不够、会不会倒水等等。大家都听过这句话: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那教师的一桶水,是不是活水呢 ? 答案很明显,不是。那我们怎么保证我们倒出去水的水质呢 ? 这无疑就要求不光要不断的充实我们这一桶水,还要保证水源地清醇。
再次,新时期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随时“添水”、“换水”,不要使自己的一桶水成为“陈年老水”。尤其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老师仅仅满足于原有的一桶“陈年老水”,不及时的对自己的一桶水更换更有营养价值的“优质矿泉水”和“活水”是不行的。
最后,新时期的教师首先要不停地学习。通过学习顺应时代的变化,满足学生的越来越广泛的知识需求。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及时地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学生在思考什么,拓宽自己的视野,积累丰富的学识。
(编辑:营口华图03)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